編者按
4月26—29日,中國農技協科技小院交流觀摩活動在南寧舉辦。活動期間,主辦方舉行“最美科技小院”頒獎儀式,經各省科技小院聯盟推薦、組織評審、社會公示等環節,選樹出60個“最美科技小院”,50個“最美研究生”。其中,廣西隆安火龍果科技小院、廣西靈山香雞科技小院、廣西扶綏乳業科技小院榜上有名。
科技小院,一頭連著高等學府,一頭連著田間地頭。在中國科協、中國農技協的指導與支持下,廣西2019年啟動科技小院建設,目前建成34家科技小院,共研發推廣新品種86個、產業新技術44項。獲評科技小院不僅在科研成果上有所突破,而且在推動地方產業發展、提升農民收入、改善農村生態環境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記者采訪挖掘3家“最美科技小院”專家和學生厚植愛農情懷、練就興農本領,在鄉村振興大舞臺上建功立業的鮮活故事,展示興農科技人的風采。
A 植入“科技芯”的火龍果更紅火
作為全國首家以“大學生+農業種植企業”模式的科技小院,廣西隆安火龍果科技小院(前身為廣西金穗科技小院)于2012年翻開了產教融合的新篇章。中國農業大學的教授團隊帶著研究生入駐科技小院,把火龍果帶到八桂大地,讓火龍果產業更紅火。
“火龍果經濟價值高,種成功了農民能賺快錢得實惠,但想成功引種到廣西,很多細節和規律得自己摸索。”中國農業大學教授張江周介紹。
種植火龍果,什么時候需要施肥、什么時候需要打藥,要配套哪些農藝設施?以科技小院為平臺,中國農業大學的兩位教授帶著十幾名博士生、碩士生,根據廣西的氣候特點,開始了因地制宜的科學栽培。
“火龍果每年4月份開始開花,開花時間在晚上,天一亮花就謝了。”為了收集火龍果花期的表現特征,中國農業大學女研究生王金喬“自討苦吃”。那年的6月份,連續一個多月,王金喬每天晚上12點之后就一個人到果園蹲守,觀察火龍果的開花情況。鄉間田野一片漆黑,蚊子成群結隊,王金喬就這樣克服困難,每晚記錄下近百朵花的表征特點。
同時,團隊的其他學生也根據不同的論文選題,下到田間地頭收集相關數據。連續跟蹤1年后,團隊采集了大量精準的基礎數據,并以此為基礎,撰寫了火龍果生長規律、火龍果栽培管理關鍵技術等。
這一研究帶來的好處顯而易見。原本火龍果種下3年后才結果,采用有關技術后,火龍果的掛果期和豐產期都大大提前,不少果農當年種果當年即可收獲。
“良種+良法”讓火龍果產業更紅火。經過科技小院團隊的科研攻關,“無刺紅龍”火龍果新品種順利落戶,專家團隊還研發出“火龍果夜間催花補光產期調節技術”等多項成果。受益于此項技術的廣西金穗農業集團相關負責人給記者算了一筆賬,僅補光技術每晚就可以節省2小時的開燈時間,每年節約電費約86萬元。通過采用補光催花技術等方式,實現四季開花、多次掛果,火龍果一年可結果8—11批次,每年6月至第二年1月均有果上市。這項補光技術不僅用于金穗火龍果基地,更是通過協會成員惠及周邊和海南,畝產量由3000多公斤提高到4000公斤,核心區豐產期畝產最高可達5000公斤。
“這些,不都是真金白銀的實惠嗎?”中國農業大學博士生、火龍果科技小院技術骨干遲志廣說,優質高產綠色一直是研究團隊追求的目標。
科技助農,也進一步改變了農民的觀念。近年來,科技小院聯合隆安縣金穗火龍果產業協會舉辦農技培訓、田間觀摩活動合計逾70場,從培訓中受益從而提高自身職業技能的農民1300余人,培養出不少“田秀才”。
B 養雞場里找到接地氣的論文選題
“不瞞你說,一開始我嫌雞場臭不想呆,再后來自己也在小院里養了20多只肉雞,每天喂雞、觀察雞成長,漸漸地就喜歡上了這里。平常一有空我會跟養殖戶交流,畢業論文就是圍繞產業發展痛點難點選定的題目,科研成果還可以直接轉化落地,很有成就感。”因為表現突出,廣西靈山香雞科技小院的研究生翟佳佳獲評中國農技協“最美研究生”稱號。
養雞不用抗生素,還能保證肉雞健康生猛,肉質更好、風味更佳、賣價更高……這樣的好事近年來在廣西靈山香雞科技小院里上演。
靈山香雞也稱麻雞,曾憑借獨特的口感風味躋身中國地方優質肉雞品種目錄。早些年,卻因養殖技術相對落后,風味凸顯不足,導致其市場知名度略有下降,產業發展遭遇瓶頸。
如何破解難題?廣西靈山香雞科技小院于2020年成立,以國家產業化龍頭企業園豐牧業集團公司為依托,廣西大學沈水寶老師帶著研究生,瞄準綠色養殖——微生物+天然植物的無抗飼養技術精準發力,想方設法提升香雞品質。
對于微生物,很多人都不陌生。可是,要從數千種微生物中挑選出對肉雞有強身健體作用的有益菌種,卻大有學問。沈水寶和研究生反復試驗甄別,篩選出3個適合靈山香雞的菌株,并耗費數月時間,解決了菌種如何通過飼料、水進入肉雞體內產生保健作用的難題。
除了有益微生物,研究團隊還打起了天然植物的主意。“能不能用微生物+道地的中草藥材(天然植物),達到無抗飼養的效果?”大伙兒說干就干。沈水寶的研究生翟佳佳反復實驗,積累數據,開展不同劑量的發酵劑對比研究,發現微生物+道地的中草藥材(天然植物)制劑效果比抗生素好,尤其是對雞肉品質改善明顯。用無抗飼養技術達到相同的品質可以提早30天出欄,每只雞可以節約成本4元,推廣出欄100萬只,節約成本400萬元。
這一促使香雞產業提質增效的“微生物+天然植物”無抗飼養秘方,是廣西大學農牧產業發展研究院養殖專家服務團深入種養企業一線獲得的智慧結晶,也是產教融合的成功案例。沈水寶介紹,依托科技小院,他的3名研究生順利畢業,并取得碩士學位。校企合作共同撰寫4篇論文,其中3篇在中文核心期刊刊發。
C 他們把課堂搬到了牛舍里
奶牛享受著舒適的空調、精準的日糧,牛場里智能光照、糞污循環,沒有異味……第一次來到廣西扶綏乳業科技小院,廣西大學動物科學技術學院碩士研究生王蕊張卉就驚呆了。這個智慧化的科技小院牧場擁有數字檔案生成、全生命周期管理、智能農事分析等功能,以十足的科技范提高奶牛舒適度和產奶量,實現生態循環經濟,引領著當地乳業發展。
“在共建單位廣西石埠乳業生態觀光牧場的支持下,老師把課堂搬到牛舍里,我們從害怕奶牛到喜歡跟它們在一起,從不知道怎么養牛,到熟稔養牛的整套技術。”王蕊張卉在廣西扶綏乳業科技小院呆了不到一年,便迅速成長。在多項科技研究成果的加持下,這里的奶牛單產量也穩步提升。數據顯示,一頭奶牛一個泌乳期產奶量達10噸。
把“象牙塔”里研發的技術推向“泥土地”,科技小院讓更多研究生走進農村,進一步助力了鄉村振興。
石埠乳業養殖技術負責人錢遠軍介紹,目前,科技小院有鄒彩霞研究員、林波副教授和孔志偉助理教授3位來自廣西大學動物科學技術學院動物營養方向教師。這些教師擁有豐富的專業知識和經驗,為科技小院提供了強大的支持和指導。此外,還有2名博士研究生和4名碩士研究生進入科技小院。通過在這里的學習和實踐,研究生們沉入生產一線,與專家和教師密切互動,積累了寶貴的研究經驗和實踐技能。
知識培訓和科普教育是科技小院的重頭工作。在石埠乳業的支持下,老師帶著研究生,承擔了乳業科技小院的培訓任務,不定期給養殖戶傳經送寶。2023年期間,廣西扶綏科技小院與共建單位合作開展了一系列研學實踐教育活動。其中,探秘數智生態牧場和解密石埠荷斯坦氣候等課程吸引了6萬人次的中小學生和教師家長參與。
“到科技小院后,我們每天在牛場跟養殖技術人員學習,我對農村的了解更深了,對養牛產業更有感情。以前老師強調要厚植知農、愛農情懷,如今我們更能理解其中的深刻內涵。”王蕊張卉說。(記者 李新雄)
文件下載:
關聯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