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們在廣西青少年科學薈主場活動區體驗克拉尼圖形實驗。 廣西云-廣西日報記者李新雄/攝
科學探索、妙趣實驗……在廣西科技館內,這樣的場景頻頻閃現。
9月19日,2024年全國科普日廣西活動暨八桂科普大行動啟動,主題是“提升全民科學素質,協力建設科技強國”。在廣西青少年科學薈主場活動區內,記者穿梭其間,見證了八桂青少年天馬行空的想象力,一個個奇思妙想從微小處萌芽,在悉心引導下生長,于科學實踐中綻放。
1 在奇妙實驗中探尋科學奧秘
“我已將靜電封存于這個瓶中,你們相信嗎?”
“相信!”“不相信!”……
廣西科技館一樓展覽中心科學沙龍表演區,現場的少年們眼神中閃爍著好奇之光。桂林市青少年科技教育協會理事長田若平,以他那富有感染力的聲音,為孩子們講解著關于靜電的奧秘。
緊鄰這場靜電奇觀表演的,是南寧沛鴻民族中學物理教師李優的講臺,他正以特斯拉電磁波實驗為媒介,引領著另一群學子步入電磁世界的奇幻之門。“我發現在科技館長大的孩子,都比較積極、樂觀、自信,他們對世界充滿好奇,科技引領了他們向上的精神。”李優已在科技館做了16載科普志愿老師,見證了無數孩子在科技的滋養下茁壯成長。
在廣西科技館夢想劇場內,每逢周末或節日,一場場精妙絕倫的科學實驗如約而至。館內工作人員巧妙地將深奧的科學原理轉化為妙趣橫生的實驗,為觀眾呈現了一場場視覺與知識的雙重盛宴。
“我們希望將科學化作觸手可及、充滿樂趣的實踐活動,讓每一位參與者能深切感受到其中的魅力與力量,讓科學知識的種子在青少年心中悄然生根發芽。”廣西科技館有關負責人說道。
2 在思想碰撞中啟發科創靈感
自2017年秋季學期開始,我國從小學一年級開始全面開設科學課,科學素質已納入學生核心素養之一進行培養和考核。
記者發現,科創實踐已在中小學校園中開始萌芽生長。
電動自行車乘員降溫裝置、紅外線測溫門鈴、北斗魚類監測漂流球……在南寧市逸夫小學的展臺上,各類發明裝置琳瑯滿目。逸夫小學創新發明課教師陸俊達介紹:“我們依托信息課等傳統學科,將科學知識融合到所有學科,開發出跟科學相關的課程,從而提升學生的科學素養、動手能力及溝通交流等多方面的綜合能力。”
南寧市民主路小學佛子嶺校區五年級學生劉妍向記者展示了她的發明裝置——易看見果柄的高效水果采摘器。“這是我校創客社團的作品,我們將民族特色融入編程課程,讓學生們自行搭建,將課本的知識融入到社會實踐中,提升他們的創新能力。”科學教師楊雪說。
從精細的粗鹽提純實驗裝置,到融合多傳感器智慧的搜救機器人等,在南寧市第三中學和第二中學的展位上,一系列由中學生親手打造的創新成果熠熠生輝。談及這些成績的背后,南寧市第三中學通用技術教師蒙衛如是分享:“我們每年積極參與科協組織的科技輔導員培訓,不斷汲取前沿知識,豐富知識儲備。同時,積極帶領學生參與高校科學營等豐富多彩的活動,讓學生在與專業學者的交流中拓寬視野,激發靈感。”
“在日常生活中發現問題,在課堂上討論進行思想碰撞,再組成團隊進行發明創造,讓學生去發現問題、思考問題,最后用創新解決問題。”對于如何啟發學生科創靈感,南寧市星湖小學科學課教師蒙菲也有著自己的見解。
3 在創新課程中開展科普教育
在海洋科學實驗區內,砂礫輕鋪、石灘錯落、河流蜿蜒、樹木蔥郁,共同勾勒出一幅生動逼真的紅樹林生態模擬畫卷,這是廣西科協攜手廣西科學院科學教育與傳播中心共同推出的2024年“一帶一路”青少年科技人文交流活動科管融合課程亮點展示。
“我們這套課程從自然類課程著手進行開發,是基于如何將科學研究成果轉化為適應中小學教學課程、吸引孩子們進行科學探索而設置的。”廣西科學院科學教育與傳播中心黎曉亞介紹。
據悉,2024年全國科普日廣西活動暨八桂科普大行動匯集了自治區多部門力量,意在共同編織起一張覆蓋廣泛、影響深遠的科普教育網絡。活動從9月中旬開始一直持續到11月,期間將在全區范圍內廣泛開展“科普展覽探未來”“科普報告話前沿”“千萬IP創科普”等系列主題活動及學會、企業、高校、科普陣地、園區、農技協等聯合行動。
除廣西青少年科學薈主場活動外,“通江達海 向海圖強——平陸運河科普展”“拳拳匠心 拱橋人生——鄭皆連院士科創成就展”,也于活動期間在廣西科技館一樓展覽中心呈現。(廣西云-廣西日報見習記者 羅 丹? 記者 李新雄)
文件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