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精品乱码一区二区三,国产真实伦在线观看视频,欧美成人三级网站在线观看,免费高清不卡一级毛片

頁面
配色
輔助線
重置
簡體版|繁體版
支持IPv6
無障礙
當前位置:首頁 > 動態信息 > 科技動態

弘揚科學家精神 | 在“生命禁區”感受風云脈動——探訪世界海拔最高有人值守氣象站

2025-07-02 16:20     來源:科技日報
分享 微信
頭條
微博 空間 qq
【字體: 打印

茫茫藏北,唐古拉山南麓,有一個被稱為“生命禁區”的地方——那曲安多。

這里平均海拔5200多米,年平均氣溫-3℃,每年200多天是8級以上大風天氣,空氣含氧量不足海平面60%。因為極高的海拔和艱苦的環境,坐落在這里的安多氣象站,被稱為“天下第一氣象站”。日前,記者隨中國氣象局采訪團來到這個世界海拔最高的有人值守氣象站。

6月的安多,依舊是雪山連綿、狂風呼嘯,時而烈日當空,時而瓢潑大雨。盡管裹著厚厚的羽絨服,記者還是被凍得瑟瑟發抖,比冷更難耐的,則是來自缺氧的頭疼欲裂。

就是在這片人跡罕至的高寒之地,一代代氣象人用他們的堅守和奉獻,觀測和記錄著“地球第三極”的風起云涌和雨雪陰晴。

綠色的井蓋,纏繞的井繩……走進安多氣象站,“金水井”赫然映入眼簾。

這口井建于1978年,是安多縣的第一口井。

故事要從1956年說起。那年,剛從北京氣象學校畢業的陳金水響應黨中央號召,主動請纓赴藏,成為安多氣象站的開創者。

為解決飲水問題,陳金水和同事們克服一個個困難:鋼釬砸在永久凍土層,砸下去只有一個白點;井底干活嚴重缺氧;雙腳泡在冰冷刺骨的水中,很快就會凍得失去知覺……

在與艱難的自然環境鏖戰兩個月后,這口井終于挖掘成功。今天這口井依然在發揮作用,被評為安多縣“黨性教育基地”。

從22歲到61歲,陳金水3次踏上高原,共在藏工作33年,其中在安多16年。他在安多縣連續值守188個日夜,每班晝夜觀測4次,累計記錄數萬個數據無一差錯,創造了“百班無錯情”的紀錄,填補了世界氣象史上的空白。

陳金水之后,一代代氣象人陸續進駐安多。拉巴頓珠2003年和妻子米瑪潘多一起從申扎氣象局調到安多氣象局,一干就是13年。兩個孩子分別被寄放在拉薩和日喀則的父母、岳父母家。“沒辦法,氣象觀測經常去野外,顧不上孩子?!崩皖D珠說。

氣象觀測要求有連續性、代表性、精確性,每一份數據都彌足珍貴。每個冬季,“80后”的安多氣象局副局長頓珠次仁,都要早上在7點45分觀測凍土深度?!坝幸淮?,大風把日照自記紙吹跑了,全局的人一直追到幾公里外的河邊?!鳖D珠次仁說。

正是憑著這種執著認真的精神,安多氣象局積累了上百萬個氣象數據。這些數據,成為研究青藏高原氣候變化、青藏鐵路建設、防災減災的科學依據。

如今,堅守在這里的是一群平均年齡不到33歲的年輕人。云南民族大學公共事業管理專業學生張曉星,偶然看了陳金水的紀錄片后深受觸動,于2022年通過國家公務員考試,毅然從云南省怒江州蘭坪縣來到安多縣氣象局工作。

“四季穿棉襖,氧氣吃不飽,風吹石頭跑。”張曉星說,這是他初來時對安多的印象。海拔高、條件艱苦,長期駐守易出現頭痛、胸悶、失眠等高原反應,甚至誘發高原疾病,不少同事因此落下病根,思鄉之情時常縈繞心頭,即便如此,他依然堅守當初的選擇。

“現在還年輕,除非身體出現大的問題,否則我不會離開?!睆垥孕钦f。

同樣堅守的還有“90后”措姆玉珍和土登堅才。土登堅才是個“氣象二代”,高中時就聽說了陳金水的事跡。2020年從南京信息工程大學大氣科學專業畢業后,他選擇加入安多,現在已經是站里維護氣象設備的主力。

“印象最深的是2021年4月,我們第一次去永波湖生態站巡檢設備?!蓖恋菆圆耪f,永波湖距離安多300多公里,他們要自帶睡袋,晚上睡在色務的空房子里。由于冬天找不到路,湖水還有點融化,車陷進沼澤地,自己救援,修好設備再回到色務已是半夜2點多。

歲月流轉,安多氣象站的條件在不斷改善,但“吃苦、敬業、奉獻、犧牲,站在世界最高處,爭創工作第一流”的藏北氣象人精神從未改變。每一次俯身讀數,每一次校準儀器,都是對前輩足跡的無聲追隨。

他們深知,安多站上傳的每一組數據,都是全國天氣預測網絡的關鍵一環,關乎著遠方千萬人的冷暖晴雨。他們用青春與歲月,在4800米的高空,鐫刻下對蒼穹最恒久的守望。(記者 付麗麗)

文件下載:

關聯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