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治區科技廳駐村第一書記韋青松在天峨縣八臘瑤族鄉甘洞村駐村1年多來為群眾辦成了實事。? 自治區科技廳提供
依托科技計劃項目完成油茶低產林改造,有效提高油茶產量;整合資源建成天峨縣首個冬小麥種植基地,利用冬閑田再造一季糧;積極爭取上級資金改建、新建道路提升村民幸福指數;大力推進集體經濟發展,村集體收入實現新突破……自治區科技廳駐村第一書記韋青松在天峨縣八臘瑤族鄉甘洞村駐村1年多來,解決了不少當地群眾急難愁盼的問題。
自治區科技廳駐村第一書記韋青松入戶開展防返貧監測幫扶工作。? ?自治區科技廳提供
2023年5月22日,韋青松開啟了天峨縣八臘瑤族鄉甘洞村駐村第一書記的忙碌生活。為了盡快拉近與村民的距離,他挨家挨戶了解情況,把辦公室搬到田間地頭、種植大棚、養殖示范點、修路現場。深入調研后,他認準了一點,要發揮科技力量助力鄉村振興。
如何增加村民的收入?韋青松打起油茶林的主意。村里有幾百畝油茶林,苦于沒有科技加持,產量低。韋青松有的放矢,圍繞科技做文章。2023年,自治區科技廳下達《廣西天峨縣油茶低產林成因及其改造技術研究與應用》廣西重點研發計劃項目,韋青松主動對接項目承擔單位,以“項目+科研院所+公司+基地+農戶”的模式,以科技計劃項目為載體,科研院所和企業為主力,充分發揮基地的示范作用,帶動農戶主動參與油茶低產林改造,通過“油茶低產林改造基地示范+疏伐更新改造”技術方式,組織項目技術專家對全村700畝油茶低產林進行改造,技術改造完成后預計油茶低產林畝產茶油將提高4—8倍,不僅有效提升甘洞村油茶低產林的產業發展能力,也將使農民群眾獲得持續穩定的產業發展收益。
韋青松組織群眾硬化道路。 自治區科技廳提供
藏糧于地,藏糧于技。韋青松活學活用,立足當地實際,充分利用時間差和冬閑農田為甘洞村村民再造一季糧。說干就干,他雙向發力,一邊主動與天峨縣農業農村局匯報請求支持,一邊組織駐村工作隊、村“兩委”干部挨家挨戶作動員群眾參與小麥種植。通過協調,天峨縣農業農村局同意為種植戶提供麥種、化肥、技術支持等,在縣鄉村三級共同推進下,2023年10月甘洞村建成全縣首個冬小麥種植基地,101戶農戶種植冬小麥368畝。
今年4月,冬小麥成功完成機械化收割,每畝冬小麥產量約為750斤,368畝冬小麥產值約50萬元,101戶種植戶戶均收入約4,900元。由于去年冬小麥種植獲得成功,今年200多戶農戶參與冬小麥種植,全村冬小麥種植面積擴大到700多畝,目前冬小麥長勢良好,冬閑農田奏響了“麥”向致富路的歡歌。
種植方面有新招,養殖方面也有創新。韋青松通過精細化管理技術手段,加強甘洞村肉雞養殖項目管理,提高肉雞養殖科技含量和產出,通過壯大村集體經濟自主經營項目帶動集體經濟收入大幅度提升,2023年、2024年甘洞村集體經濟收入均超過20萬元,2024年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發放分紅超過10萬元。
韋青松組織村民修建產業路。? 自治區科技廳提供
甘洞村原有的道路坑坑洼洼,出行不便;村里缺少道路防護欄、路燈;有些屯的舊電網存在安全隱患……韋青松急群眾所急,想方設法改善公共服務設施建設。他憑借后援單位專項資金的支持,籌集2000多萬元,完成地質災害治理工程1個,道路硬化4條2公里,新建產業路2條4公里,安裝路燈351盞,安裝道路防護欄17.4公里,完成7個屯的電網改造,新建家庭水柜8個,水柜加蓋86個,有效提高了甘洞村鄉村建設水平。
值得一提的是,韋青松通過推動惠民惠農政策落實促進農民群眾獲得實實在在收益,2023、2024年甘洞村獲得產業獎補450戶219.57萬元,跨省就業一次性交通補助311人13.99萬元,縣內穩定就業務工補助95人次16.05萬元,小額信貸106戶411.6萬元,“雨露計劃”補助187人次28.81萬元。(李新雄 陸逸)
文件下載:
關聯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