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治區科技廳2018年工作績效
2018年,自治區科技廳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廣西重要講話精神以及自治區黨委常委擴大會議精神,圍繞自治區黨委、政府年度工作部署,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科技創新改革,推動以科技創新為核心的全面創新,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有效的科技支撐。
一、2018年主要工作亮點
(一)謀劃科技創新支撐產業高質量發展行動。
根據自治區主要領導指示精神,我廳牽頭及時組織開展調研,圍繞解決制約我區產業高質量發展的瓶頸問題,起草了《廣西科技創新支撐產業高質量發展三年行動方案(2018—2020年)》(送審稿)報自治區黨委、政府。2018年11月,自治區人民政府印發了《廣西科技創新支撐產業高質量發展三年行動方案(2018—2020年)》。經過我廳積極爭取,推動了自治區黨委、政府于11月29日召開“全區創新支撐產業高質量發展推進大會”,提出“前端聚焦,中間協同,后端轉化,構建創新支撐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橋梁”科技創新工作部署,著力實施“三百二千”科技創新工程。
(二)推動《廣西壯族自治區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條例》修訂實施。
2018年自治區修訂了《廣西壯族自治區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條例》,為我區科技成果轉化提供了法律保障。2018年,組織全區實施400項科技成果的轉移轉化。2018年1-11月,廣西技術輸出和吸納交易合同數達到4407項,合同成交額為206.49億元,其中技術交易額為100.24億元,合同成交額和技術交易額分別比2017年同期增長2.83倍和1.78倍。
(三)桂林市成為首批國家可持續發展議程創新示范區。
我廳積極組織指導桂林市開展申報創建工作,2月13日,國務院批復同意桂林市、太原市、深圳市建設首批國家可持續發展議程創新示范區。國家可持續發展議程創新示范區的建設,促成桂林市與聯合國開發計劃署、清華大學深圳研究生院等單位簽訂13項戰略合作協議,加強科技創新合作,項目總投資額近1000億元。
(四)我區獲國家科技獎勵創黨的十八大以來新高。
2018年1月8日,國家科技獎勵大會在北京隆重召開。在我廳指導下,我區單位參與的9個項目榮獲國家科學技術獎。
(五)科技重大專項實施提升產業發展核心競爭力。
2018年,圍繞打造“九張創新發展名片”,聚焦關鍵共性技術難題,組織實施13個科技重大專項,安排自治區本級財政資金項目1483項,支持科技經費17.66億元。通過科技重大專項的實施,一大批產業技術實現了新的突破。我區育成的甘蔗品種覆蓋率已超過40%。
(六)高新技術發展加快。
穩步推進高新區建設,我區高新區總數達到13個。1-8月,我區12個高新區完成工業總產值4725.34億元,工業增加值1219.90億元,營業總收入5170.88億元,主要經濟指標同比增幅均超過30%。2018年,我區高新技術企業保有量預計突破1800家,增幅達50%以上。
(七)企業創新主體地位得到強化。
加大企業創新政策扶持力度,聯合有關部門出臺首臺(套)重大技術裝備認定獎勵和補貼實施辦法;推動企業研發費用加計扣除等政策落實,為431家科技型中小企業扣除費用約3.8億元。完善創業孵化體系建設。目前,全區有孵化器、眾創空間、星創天地總數達到319家。2018年中國創新創業大賽廣西賽區共有1075家企業參賽,躍居第7名,有42家企業晉級全國行業總決賽。
2018年1-11月,自治區科技廳已下達的科技計劃項目經費中,第一承擔單位是企業的占33.95%。
(八)夯實創新基礎條件。
2018年,強化創新平臺基地建設,新增建設5家重大科技創新基地,已在有色金屬、工程機械、亞熱帶農業生物資源等領域布局建設共21家重大科技創新基地,安排支持創新專項資金近3億元。新認定19家自治區重點實驗室和22家廣西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新組建33家廣西工程技術研究中心。2018年自治區級以上創新基地和大型儀器平臺為企業提供服務3.7萬次。深化科技金融結合,推動桂林銀行設立科技支行,聯合有關部門設立廣西科創基金,實施“科技創新券”制度。
(九)健全創新人才培育制度。
修訂科技人才分類評價機制改革的實施辦法,完善人才政策保障;持續實施院士后備人選培養工程,遴選我區第二批院士后備人選;全區有41人入選國家創新人才推進計劃。
(十)民生科技創新成果惠及大眾。
2018年,部署了一批民生領域科技攻關、科技專項,攻克和研發一批與公眾生活密切相關的技術和產品。實施精準科技扶貧,選聘2873名科技特派員進村入戶,開展服務47328人次,實現了所有貧困村全覆蓋,累計示范應用推廣優新品種2751個次、先進適用技術5065項次,解決技術問題4601個,指導建設科技示范點6984個。11月24日,科技部公示了第八批國家農業科技園區名單,廣西來賓國家農業科技園區、廣西玉林國家農業科技園區榜上有名。
(十一)對外科技創新交流合作模式獲得國家認可。
我區積極實施參與國家“一帶一路”科技創新行動計劃,先后與9個東盟國家共建雙邊技術轉移中心,構建中國—東盟技術轉移協作網絡,發展網絡成員2400家,得到了科技部充分肯定。2018年被邀請在全國科技工作會議上作典型發言,參加中泰、中緬、中老、中越兩國政府間科技聯委會會議,以及2018年中國—東盟創新年開幕大會論壇,并作會議發言。
(十二)推進知識產權創造保護運用。
前三季度全區共申請專利34384件,獲專利授權15503件,同比增長41.37%;全區擁有發明專利20716件,每萬人口發明專利擁有量為4.28件,同比增長25.17%。強化知識產權保護,持續開展“護航”“雷霆”等專項行動,辦理各類專利案件500余件。前三季度我區專利權質押融資金額達到15.12億元,是2017年的13倍。
二、主要工作措施
(一)推進科技管理改革,釋放科技創新活力。
在我廳的推動和配合下,2018年7月27日,自治區人大審議通過了新修訂的《廣西壯族自治區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條例》?!稐l例》進一步明確科技成果轉化實行放權與激勵相結合,下放科技成果轉化管理權限,提高對科技人員成果轉化的獎勵比例,既注重突出企業在成果轉化中的主體地位,又注重調動高等院校、科研機構等機構成果轉化的積極性,為我區破解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不力、不順、不暢的難題提供法律保障。
加快科研誠信建設和科研評價改革,按照國家和自治區部署,起草了《廣西壯族自治區科研誠信管理暫行辦法》,已提交自治區政府審議,預計將于年內出臺實施。對接國家科技部,推動《關于深化項目評審、人才評價、機構評估改革的若干意見》在我區的落實,進一步優化科研項目評審管理機制、改進科技人才評價方式、完善科研機構評估制度、加強監督評估和科研誠信體系建設。不斷健全科技計劃管理制度體系,先后出臺科技計劃項目現場查定操作規范、合同變更流程、預算評估工作規范、異議處理程序等,進一步規范廣西科技計劃項目管理。實現科技計劃項目管理全過程留痕,完善廣西科技管理信息平臺,推進驗收結題、預警提醒、數據統計、信用管理等一批重要功能上線使用,逐步實現了對項目申報、評審、立項下達、合同簽訂、中期檢查、驗收各個環節的“可申訴、可查詢、可追溯”,進一步促進了項目全流程科學管理和公平公正。2018年,我廳印發了《廣西科技計劃項目預算評估工作規范(試行)》(桂科政字〔2018〕173號),簡化項目預算評估,僅對申報項目的總預算進行評估,有聯合申報單位的,不再單獨對每個單位的子預算進行評估,進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通過一系列改革切實打通科研過程的各項“堵點”,真正實現科技人員解套松綁。
實行科技計劃項目常年全天候開放接受申報。2018年4月,發布了《“十三五”廣西科技計劃項目申報指南(第三版)》,進一步深入實施科技計劃項目申報常態制,廣西科技管理信息平臺常年全天開放接受在線申報。項目申報材料提前在線審定,若材料不齊全、不符合要求的,申報單位可在系統上多次補充完整。紙質申報材料實行寄送,實現了“最多跑一次”,減輕科研人員的負擔。截至11月底,已受理科技計劃項目4897項。
深化科技獎勵制度改革,簡化科技獎勵評審。為深入落實《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深化科技獎勵制度改革方案的通知》(國辦函〔2017〕55號)精神,在2017年11月印發《廣西科學技術獎勵辦法》的基礎上,2018年4月印發了新修訂的《廣西科學技術獎勵辦法實施細則》,進一步改進和完善廣西科學技術獎勵工作,優化評審程序,簡化評審環節,增加公示次數。2018年共受理提名項目411項,聘請專家進行三輪評審,共聘請評審專家518名,其中區外專家428名,占82.6%,區外專家比例比2017年有大幅度的提高,成立監督委員會,保證公平公正。2018年,評選廣西科學技術獎項目148項。
(二)大力推進科技系統“一事通辦”,優化營商環境。
2018年,我廳推進行政權力運行流程再造。通過優化審批流程,實現政務服務窗口所有事項“最多跑一次”,其中,對辦件量最大的“科技計劃項目審批”事項,通過優化廣西科技管理信息平臺功能,將現場審核改為網上審核,通過審核的申報材料打印紙件蓋章后直接寄送至科技廳委托的第三方專業管理機構,申請人無需前往自治區政務服務中心辦理,大大降低了群眾辦事成本,打造形成了24小時“不打烊”的網上申報系統。壓縮辦結時間,將“大學科技園認定”“科技企業孵化器認定”的辦理時限從原來的90天壓縮至45天。
編制完成自治區科技廳“一次性告知”、“最多跑一次”、“一次不用跑”3張清單,將信息錄入全區政務服務標準化數據綜合管理平臺系統,實行動態調整,確保廣西一體化網上政務服務平臺公布的清單合法、真實、準確、完整,并且指導市、縣科技行政主管部門編制相關的材料。
我廳對政務服務事項的申請材料進行梳理,明確“主要申請材料”、“可容缺材料”,對6個事項的29項申請材料實行容缺受理,報自治區政管辦備案,并按要求在門戶網站公開。
我廳對行政許可、行政確認類的政務服務事項的申請材料進行梳理,涉及證明材料的服務事項4項共計11項申請材料,對于可通過數據共享的企業營業執照或事業單位法人證書、身份證等證件證照類申請材料提出取消證明的意見。2018年11月9日起對《廣西壯族自治區專利資助和獎勵申報指南(試行)》(桂知管字〔2017〕28號)中涉及到提交“國家知識產權局專利收費收據”等8項證明事項予以取消。
(三)推進科技重大專項實施,提升產業發展核心競爭力。
圍繞打造“九張創新發展名片”,聚焦我區傳統優勢產業、新興產業、特色農業等領域關鍵共性技術難題,組織實施了13個產業科技重大專項,安排自治區本級財政科技計劃項目1383項,支持科技經費7.01億元;安排創新驅動資金項目100項,支持經費10.65億元。
通過科技重大專項的實施,產業技術創新實現新突破。工業方面,在新材料、新能源、電子信息技術、先進裝備制造、海洋工程裝備等領域突破了一批關鍵共性技術,研發了一批市場前景好、科技含量高、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創新產品。農業方面,種業創新評價出877份各類作物優異種質資源,水稻良種和玉米育種繁育制種累計716.53萬公斤,推廣面積約370萬畝;選育出3個甘蔗新品系參加國家區試,43個品系參加廣西區試,2017/2018年榨季,我區自主知識產權的甘蔗品種覆蓋率已超過40%。
(四)推進創新功能區建設,完善區域科技創新體系。
穩步推進高新區建設,實施高新區創新能力提升計劃,積極推進百色高新區創建國家級高新區,推進梧州高新區通過“以升促建”升級國家級高新區,2個高新區目前已通過國家評估組的調研評估;新設立貴港自治區級高新區,我區高新區總數達到13個。1-8月,我區12個高新區完成工業總產值4725.34億元,工業增加值1219.90億元,營業總收入5170.88億元,主要經濟指標同比增幅均超過30%。
加速農業科技園區建設。11月24日,科技部公示了第八批國家農業科技園區名單,廣西來賓國家農業科技園區、廣西玉林國家農業科技園區榜上有名。至此,我區實現50%的地市獲批建設或建成國家級農業科技園區,實現我區國家級農業科技園區達到7家。近年來,自治區科技廳持續大力推動農業科技園區的建設,通過引導籌建自治區本級農業科技園區為抓手,培育國家級園區,為廣西創建國家級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夯實園區基礎。先后通過設立園區建設工作專項項目、組織專家現場咨詢指導、召開培訓工作會等多種形式推進農業科技園區建設工作。2018年,我區51家農業科技園區立足于當地資源優勢,通過引進集成、自主研發等推廣應用科技成果428項,園區產值達242.43億元,港南、興業、荔浦等7家園區年利稅過億元,園區以技術服務、銷售等為紐帶,帶動農戶參與園區主導產業經營與發展達16.63萬戶,成為推動農民增收致富的重要載體。
加快可持續發展實驗區建設,推動桂林市成為首批國家可持續發展議程創新示范區,促成桂林市與聯合國開發計劃署、中國地質科學院巖溶地質研究所、清華大學深圳研究生院、碧桂園控股有限公司等單位簽訂13項戰略合作協議,在自然景觀資源保育、生態旅游、生態農業、文化康養等方面加強創新合作,項目總投資額近1000億元。
(五)推進企業創新能力提升,強化創新主體地位。
加大企業創新政策扶持力度,聯合有關部門出臺《首臺(套)重大技術裝備認定、獎勵和補貼實施辦法(暫行)》,支持國內企業首臺(套)重大技術裝備的研制和示范應用;落實企業研發費用加計扣除等政策,著力培育一批擁有自主知識產權、潛力巨大、代表廣西形象的創新型企業。2018年,加大科技型企業培育力度,實施高新技術企業倍增計劃,遴選一批科技型企業納入高新技術企業培育庫予以重點扶持,預計2018年我區高新技術企業保有量突破1800家,增幅達到50%以上;繼續實行高新技術企業認定后補助政策,對首次認定、重新認定為高企的企業分別給予資金10萬元/家、5萬元/家的后補助,發放獎勵性后補助經費5015萬元。實施“瞪羚企業”培育計劃,發放科技補助近1800萬元支持37家“瞪羚企業”開展研發活動。加大企業創新政策扶持力度,聯合有關部門出臺《首臺(套)重大技術裝備認定、獎勵和補貼實施辦法(暫行)》,支持國內企業首臺(套)重大技術裝備的研制和示范應用;落實企業研發費用加計扣除等政策,為431家科技型中小企業扣除費用約3.8億元。
完善創新創業孵化體系,2018年,繼續加強科技企業孵化器、眾創空間建設,第一批新認定自治區級科技企業孵化器2家,新備案自治區級眾創空間15家。我區自治區級(含培育)以上科技企業孵化器發展到42家,其中,國家級10家,自治區級28家,自治區培育4家;孵化面積超過200萬平方米,在孵企業達2300多家,在孵企業從業人員數達3萬多人;我區自治區級(含)以上眾創空間共發展到了86家,其中,國家備案21家,自治區備案65家;全區眾創空間累計服務創業團隊3300多個,累計服務初創企業2000多家,創業團隊和企業吸納就業人數超過1萬人。我區創業孵化載體發展態勢良好,目前第二批自治區級科技企業孵化器認定和自治區級眾創空間備案評審工作正在推進中。在各類孵化平臺的助推下,我區創新創業氛圍日漸濃烈,2018年中國創新創業大賽廣西賽區共有1075家企業報名參賽,報名總數首次破千,在全國37個獨立賽區中躍居第7名,經市級初賽、自治區級行業復賽和自治區總決賽,共有42家企業晉級全國行業總決賽,其中共有10家企業獲得全國行業總決賽“優秀企業獎”。
(六)推進創新基礎條件建設,夯實持續創新動力。
優化區域、產業布局,積極推進創新平臺基地建設。2018年新增建設5家重大科技創新基地,在有色金屬、工程機械、亞熱帶農業生物資源等領域已布局建設21家重大科技創新基地,安排支持創新專項資金近3億元。組織和指導有關單位申建有色金屬新材料、高發地方疾病省部共建國家重點實驗室取得重要進展。2018年新認定19家自治區重點實驗室和22家廣西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新組建33家廣西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并對2017年和2018年新認定的26個廣西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分別給予一次性財政資金補助50萬元。創新平臺開放共享服務力度不斷增強,大型科研儀器網累計為企業提供服務3.7萬次,科技文獻平臺累計為個人、組織、企業及創新平臺載體等用戶提供服務約57萬人次。
充分發揮廣西自然科學基金支持源頭創新的重要作用,持續擇優資助我區科研人員開展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2018年新立項資助近1000項,自治區財政支持經費超過1億元;繼續設置廣西自然科學基金聯合培育資助培育項目,擇優資助我區科研人員申報但未獲立項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提升我區科研人員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的能力。我區獲2018年度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574項項目,獲資助經費2.24億元,分別較2017年增長4%和11%。
構建多元化創新投入格局,推動出臺《關于促進全社會加大研發經費投入的實施意見》,指導企業、高校、科研院所、社會組織、政府等各創新主體加大研發投入,力爭到2020年我區全社會研發經費投入總量達到500億元;深化科技金融結合,成功推動桂林銀行在南寧設立近年來我區首家科技支行,著力破解科技型中小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啟用“科技創新券”,預計首批發放5000-8000萬元的創新券,有效撬動社會研發投入;聯合有關部門設立廣西科創基金,通過政府引導帶動社會資本投向科技創業類企業。健全創新人才培育制度,起草修訂《關于加快推進科技人才分類評價機制改革的實施辦法》等政策文件,完善人才政策保障;持續實施院士后備人選培養工程,遴選我區第二批院士后備人選;力爭國家重大人才項目支持,推薦2批共41人入選國家創新人才推進計劃。
(七)推進民生科技創新,讓創新成果惠及大眾。
加強民生領域科技攻關,重點在人口健康、生態環境、公共安全、防災減災、新型城鎮化等領域部署了一批科技專項,攻克和研發一批與公眾生活密切相關的技術和產品,改善公眾生活需求。實施精準科技扶貧,選聘2873名科技特派員進村入戶,實現了我區貧困村科技特派員的全覆蓋。通過科技特派員開展創新創業示范,轉化應用新技術、新品種、新設備,開展科技服務與技術培訓,助推當地特色產業發展,幫扶貧困人口脫貧致富。全區科技特派員累計開展實地科技服務總次數47328人次,累計示范應用、推廣優新品種2751個次、先進適用技術5065項次,解決技術問題4601個,指導建設科技示范基地(點)6984個。
(八)推進科技創新開放合作,集聚海內外創新資源。
我廳研究制定了《廣西參與“一帶一路”科技創新行動計劃實施方案(2018—2020年)》,提出六個一百工作目標和五大行動計劃,這是繼天津市之后全國第二個制定“一帶一路”科技創新行動計劃并正式對外發布的省市。深化與東盟等“一帶一路”國家的創新合作,積極參與中國—東盟創新年系列活動,成功舉辦第6屆中國—東盟技術轉移與創新合作大會及先進技術展,發布中國首個與東盟國家在中醫藥領域的標準化合作倡議《傳統中醫藥區域標準化合作倡議》和首部由中國專家聯合東盟7國專家共同完成的傳統藥物研究學術專著《中國—東盟傳統藥物志》;先后組織我區企事業單位赴柬埔寨、老撾、印尼、波黑等國參展參會,促成我區與相關國家在中醫藥、農產品加工儲藏、3D打印、云計算、光伏發電、土壤污染修復、旅游產品研發等領域的創新合作,推動創新成果“走出去”和“引進來”;實施“百名東盟杰青來華入桂工作計劃”,2018年已落實31名東盟杰青崗位,70%以上的杰青擁有博士學位,其中到科研院所工作16名,到高校11名,到科技型企業3名,到技術轉移中心1名,來源國覆蓋了柬埔寨、老撾、馬來西亞、緬甸、泰國、越南、埃及、巴基斯坦、印度、印度尼西亞、伊朗、尼日利亞等12國。積極開展引智引技,先后促成我區與武漢大學、華東師范大學、中國礦業大學等知名高校和中科院廣州分院、中電科技集團34研究所等大院大所的創新合作,我廳與廣東省科技廳簽署戰略合作協議,共同資助一批兩省區共同參與的科技計劃項目,加快對接粵港澳大灣區創新資源。
3月1日,科技部與自治區政府在北京簽署新一輪《部區工作會商議定書(2018—2022年)》,重點突出打造我區產業創新發展名片、深化“一帶一路”科技創新交流與合作、助力打贏精準脫貧和保護生態環境攻堅戰、強化科技惠民等內容,全面開啟國家未來5年支持我區創新發展、深化科技創新合作的序幕。
(九)推進知識產權創造保護運用,打造知識產權強區。
有序推進發明創造工作,深入實施專利質量提升工程,前三季度全區共申請專利34384件,獲專利授權15503件,同比增長 41.37%;全區擁有發明專利20716件,每萬人口發明專利擁有量為 4.28 件,同比增長 25.17%。強化知識產權保護,持續開展“護航”“雷霆”等專項行動,1-10月檢查各類商業場所104次,各類商品42000余件,辦理各類專利案件500余件。著力推動知識產權運用,起草《廣西專利權質押融資項目管理試行辦法》,健全專利運用環境,前三季度我區專利權質押融資金額達到15.12億元,是去年的13倍多;新增3家國家知識產權示范企業和34家國家知識產權優勢企業,我區知識產權示范企業和優勢企業專利產品銷售收入已經占總銷售收入的比重超過90%。知識產權人才培育工作取得新突破,廣西民族大學知識產權發展研究院首次入選中國智庫索引(CTTI),名列全國高校智庫綜合評分前百位,廣西大學成立我區首個高校知識產權信息服務中心,新遴選認定廣西“十百千”知識產權(專利)人才153名。
加強對企業知識產權工作的服務。在科技計劃項目申請中,突出研發活動中的知識產權產出,鼓勵企業研究開發擁有知識產權的技術和產品。規范企業內部知識產權管理,推進企業開展知識產權管理貫標工作。支持企業貫徹《企業通過企業知識產權管理體系》,截至目前,全區183家企業通過企業知識產權管理體系認證,提升保護和運用知識產權的能力。貫徹落實國家專利收費減繳政策,2017—2018年9月有4860多家(次)企業通過專利收費減繳備案,獲得減繳申請階段費用約5000萬元,減繳專利維持年費超過1000萬元。此外,自治區對符合條件的企業也給予了專利資助或獎勵金額超過1500萬元。
(十)推進科普工作,營造良好的創新驅動創發展環境。
2018年4月4日,自治區黨委、政府召開了2018年廣西科學技術獎勵大會,表彰廣西科學技術獎148項。
2018年5月16-19日,舉辦了“2018年全國科技活動周廣西活動暨第二十七屆廣西科技活動周創新驅動發展成就展 第八屆廣西發明創造成果展覽交易會”,分12大專題,集中展示我區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和打造九張創新發展名片取得的新技術、新專利、新發展、新成效,以嶄新的創新姿態向改革開放40周年和自治區成立60周年獻禮。自治區主席陳武、自治區黨委副書記孫大偉、自治區副主席黃俊華等領導參觀“兩展”或蒞臨啟動儀式。經統計,2018年“兩展”有超過650家企業及機構攜1200多個項目參展;推介洽談62個項目,達成合作意向項目14項,簽約金額59917萬元;觀眾人數達4.6萬人次??萍继嘏蓡T開展精準扶貧活動服務農民16330人次。自治區級開展“科學之夜”、明日之星愛心科普行、廣西優秀科普評選系列活動等系列科普活動,全區97家重點實驗室、科普場館基地向社會開放,開展各類科普活動120場次。通過各類媒體發布新聞稿件近190篇次。
文件下載:
關聯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