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3日,廣西壯族自治區科學技術廳印發《廣西人工智能開放創新平臺建設工作指引》(以下簡稱《工作指引》),并同步發布申報通知,面向區內外企事業單位、高校和科研院所,啟動2025年首批廣西人工智能開放創新平臺申報工作。申報窗口期即日開啟,將于今年7月31日截止。
據悉,此舉旨在深入實施“人工智能+”行動,整合集聚產業資源和創新要素,集中建設一批人工智能開放創新平臺,加速人工智能技術成果轉化應用,推動廣西人工智能產業高質量發展,并助力建設面向東盟的人工智能國際合作高地。平臺建設將堅持政府引導與市場化運作相結合,以科技型企業為主體,產學研多方協同推進。
根據《工作指引》,此次開放申報的平臺主要分為三種類型:聚焦人工智能細分領域技術突破的人工智能新型研發機構;服務于廣西重點產業及面向東盟開放合作特色領域的人工智能聯合創新中心;與東盟國家高校、院所、企業共建的人工智能聯合實驗室。
《工作指引》明確,申報單位需具備突出的人工智能技術實力或行業領域創新影響力,能夠發揮人工智能在行業的引領示范作用;具有向社會提供開放共享服務的技術基礎和服務能力,能夠有效整合技術資源和數據資源;承諾對廣西人工智能開放創新平臺建設給予持續的資金、人才、基礎設施等投入,提供平臺發展的保障條件等。符合申報條件的單位,可通過廣西各設區市科技局、自治區行業主管部門推薦或依托單位自薦,向廣西科技廳申報。
對自治區黨委、政府工作部署,廣西產業發展、技術攻關急需建設的人工智能創新平臺;國內外一流高校、科研機構、國家級科研機構或人工智能領域高層次人才團隊來桂建設人工智能開放創新平臺;世界500強企業、人工智能領域知名企業等來桂建設人工智能開放創新平臺;上年度研究開發經費支出大于5000萬元的企業機構建設人工智能開放創新平臺,可適當放寬條件限制,采取“論證制”方式組織認定。
成功獲認定的平臺將獲得自治區層面提供的“一攬子”政策支持。其中,最引人關注的是對關鍵技術研發的持續投入支持,符合條件的平臺,根據研發投入和成果產出等情況,3年最高可獲得總額1000萬元的科技計劃項目支持。此外,支持措施還涵蓋成果轉化補助,面向東盟合作的研發專項支持,東盟小語種、公共服務等領域專業語料數據開放共享,支持開展人工智能應用場景供需對接,參與場景創建,重大場景需求凝練為科技項目,最高支持500萬元。
廣西科技廳相關負責人表示,這是廣西搶抓人工智能發展機遇,推動人工智能技術成果轉化應用,建設面向東盟的人工智能國際合作高地的重要舉措,呼吁符合條件的創新主體把握機遇,積極申報。(人民網-廣西頻道?付華周)
文件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