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精品乱码一区二区三,国产真实伦在线观看视频,欧美成人三级网站在线观看,免费高清不卡一级毛片

頁面
配色
輔助線
重置
簡體版|繁體版
支持IPv6
無障礙
當前位置:首頁 > 專題活動 > 科普知識宣傳

科普丨檔案知識小科普

2025-06-05 10:00     來源:古田檔案
分享 微信
頭條
微博 空間 qq
【字體: 打印

一、國際檔案日的由來

1948年6月9日至11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召開了一場專家會議,來自世界上許多國家的檔案工作者參加了會議交流,經大家討論決定成立國際檔案理事會(ICA)。2007年11月,為慶祝2008年月9日ICA成立60周年,國際檔案理事會決定將每年的6月9日定為“國際檔案日”。2013年,中國國家檔案局決定自該年開始,把每年6月9日即“國際檔案日”作為檔案部門的宣傳活動日。今年的6月9日是第18個國際檔案日,活動主題為“請聽檔案說”。

二、檔案的起源

“檔案”一詞中,“檔”是橫木框檔,即木架柜格;“案”古稱案幾,指長木板或長方形的小桌子,后來把處理一樁事件的有關文書叫“一案”。我國的檔案在不同時期有著不同的稱謂:商代稱為“冊”,周代叫做“中”,秦漢稱作“典籍”,漢、魏以后為“文書”“文案”“案牘”“案卷”“簿書”,清代以后多用“檔案”,今統一稱作“檔案”。

“檔案"一詞最早出自清代楊賓的《柳邊紀略》一書。其第三卷載:“邊外文字,多書于木,往來傳遞者曰‘牌子’,以削木片若牌故也;存貯多年者曰‘檔案’,曰‘檔子’,以積累多、貫皮條掛壁若檔故也。然今文字之書于紙者,亦呼之謂‘牌子’‘檔子’矣。”

三、檔案的定義

《中華人民共和國檔案法》將檔案的定義表述為:“檔案,是指過去和現在的機關、團體、企業事業單位和其他組織以及個人從事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軍事、外事、科技等方面活動直接形成的對國家和社會具有保存價值的各種文字、圖表、聲像等不同形式的歷史記錄。”

《檔案工作基本術語》(DA/T 1-2000)將檔案的定義表述為:“國家機關、社會組織或個人在社會活動中直接形成的有價值的各種形式的歷史記錄。”

對檔案的定義可從四個方面加以理解:

1.產生檔案的主體和來源。產生檔案的主體是各類國家機構、社會組織和個人,表現出多元性的特點。由于主體不同,就產生了檔案的不同所有權,分別屬于國家、集體、私人(個人、家庭、家族)所有。從來源看,檔案產生于不同主體所從事的不同的社會活動,反映了檔案內容的廣泛性。

2.檔案的本質屬性——原始記錄性。原始性是指檔案是當時、當地直接形成于立檔單位職能活動(社會實踐)過程中的歷史產物,而不是事后編造的。記錄性是指從內容上看,檔案記載的是當時、當地、當事人發生、發現的事物和行為的過程、結果;從形式上看,檔案原件具有不可替代的辦文特征和時代特色。

3.檔案的價值性(即有用性)。檔案有兩種基本價值:一是歷史憑證價值,從檔案的基本屬性和檔案的內容、形式特征看,檔案是真實可靠的,具有法律效力。二是情報信息價值或稱參考價值,從檔案的信息儲備和所反映的內容看,檔案信息可供各項工作借鑒、參考。檔案的基本價值主要體現在六個方面,即:機關工作的查考憑據;生產建設的參考依據;社會建設的必要手段;科學研究的可靠資料;宣傳教育、文化建設的生動素材;維護合法權益的法律證據。

4.檔案形式的多樣化。從記錄方式看,有文字書寫、圖表繪制、聲像攝錄、電子數碼等;從閱讀方式來看,有直讀的、機讀的;從載體形式來看,有甲骨、泥板、金屬器皿、巖石、竹木、布帛、紙張、膠片、磁介質等。

四、什么是檔案工作

檔案工作是一項記錄歷史、傳承文明、服務社會、造福人民的事業。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檔案工作是一項非常重要的工作,經驗得以總結,規律得以認識,歷史得以延續,各項事業得以發展都離不開檔案。”檔案工作實行統一領導、分級管理的原則,維護檔案完整與安全,便于社會各方面的利用。

五、檔案載體的演變

甲骨檔案:甲骨檔案是我國現存歷史的檔案中年代最久遠的,出土數量達十五萬片以上。商代留給我們的最早的檔案文字材料,就是這種甲骨檔案。


甲骨檔案

金文檔案:金文檔案是繼甲骨檔案后又一種珍貴的歷史檔案。青銅器上銘文鑄字在商朝就已出現,到了西周,中國的青銅器進入極盛時期,此時刻于青銅器上的文字數量增多,記事廣泛,具有了書史的性質。


金文檔案

縑帛檔案:中國是絲綢的故鄉,縑帛檔案自然也占有一席之地。隨著絲織業的發展,戰國時期已開始用縑帛作為書寫材料,秦漢時使用更多。?

簡牘檔案:簡牘檔案是指中國古代以竹木為載體而形成的文字材料。“簡”是指狹長的竹片或木片;“牘”是指方形木片,主要用于一般公務文書。“策”是指若干片簡編聯在一起,用于國家重大政事和書寫典籍。?


簡牘檔案

石刻檔案:樹碑立傳的傳統習俗,使中國古代石刻檔案的遺存多姿多彩,浩如煙海。早在先秦時期,就開始用石材作為記事材料,到了秦朝,石刻不僅形制擴大,且數量增多,內容廣泛。此時的刻石完全具有了檔案的性質。石刻檔案自秦代大興后,歷代都把刻石作為發布政策、記載國政大事的最好的傳世材料。與甲骨、金文、簡牘檔案不同的是,這三者因時代進步而隨之逐漸作古,只有石刻檔案至今仍有其生命力。


石刻檔案

紙質檔案:我國檔案載體從紙質檔案起發生了重大變革,取代了簡牘,成為國家正式書寫材料,一直沿用至今。


紙質檔案

照片檔案:照片檔案主要是通過膠片、銀鹽感光材料形成的照片,以及現在流行的數碼照片,通過圖像來保存歷史記錄。

音像檔案:音像檔案主要通過磁帶、磁盤等載體,記錄事件發生的音頻、視頻。

電子檔案:具有憑證、查考和保存價值并歸檔保存的電子文件。電子文件由內容、結構、背景組成,通過計算機等電子設備形成、辦理、傳輸和存儲的數字格式的各種信息記錄。

六、我國古代都有哪些檔案機構

我國古代檔案歷史悠久,有三千多年的殷商時期甲骨刻辭檔案,有青銅銘文檔案、簡牘檔案、金石檔案、縑帛檔案,還有如今數量龐大的紙質檔案。如今保管檔案的部門一般稱為檔案館、檔案室,那么古代的檔案機構都稱為什么?

1.天府。天府是我國最早的檔案館,建造于周王朝時期,凡國家貴重的寶器物婁和重要簿籍都由天府保管收藏,負責管理的官員稱守藏室史或柱下史。著名道家學派創始人老子曾任此職。

2.天祿閣、石渠閣。天祿閣、石渠閣是漢朝的宮廷檔館,皆為劉邦的謀臣蕭何為收藏入關后在咸陽繳獲的秦王朝的律令、圖籍和宮廷檔案而主持建造的。這里既是存放檔案的庫房,又是撰史著述、校勘典籍和學術交流的場所。

3.甲庫。唐朝的甲庫是我國檔案史上最早的人事檔案庫。統治階級為鞏固自己的政權,通過科舉制度選拔人才,對官吏的職務、履歷、考評都有詳細記載。并根據這些檔案作為選拔官吏的依據。這種人事檔案稱為“甲歷”或“官甲”,“敕甲”收藏的地方叫甲庫。

4.皇史宬。皇史宬是我國封建社會檔案庫房建筑方面的一個最杰出代表,是我國古代檔案事業的一份珍貴遺產。皇史宬建于明世宗嘉靖十三年(1534年),是明代統治者為妥善收藏皇族的重要檔案在皇城內仿照古代石室金匱而建造的專用庫房。

皇史宬

5.后湖黃冊庫。后湖黃冊庫是中國明朝京師應天府(南京)專門收貯全國賦役檔案的中央檔案庫,為中國古代規模最大的檔案庫,位于南京后湖(今玄武湖)中的群島上。從1391年到1642年的兩百多年間,全部土地、戶籍檔案均藏于此,到明末,玄武湖黃冊庫房約建有960間,黃冊多達179萬余冊,同時藏有全國丈量土地繪制的魚鱗圖冊。這在中國乃至世界古代檔案史上,都算是一個奇跡。

黃冊庫

七、檔案的作用是什么

概括地講,檔案的作用有兩個方面,一是憑證作用;二是參考作用。對于一個具體單位或個人,檔案的作用體現在以下方面:

1.檔案是一個單位或個人歷史的真實、全面的反映。

2.檔案是一個單位或個人維護自身權益的重要工具。

3.檔案是一個單位規范管理的基礎。

4.檔案是我們積累和傳播知識的重要載體。

5.檔案是一個單位或個人建立信用,在社會活動、生產經營等方面建立和利用信用體系,獲得發展最有力的工具。


文件下載:

關聯文件: